语录网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入园适应能力影响研究 关于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及培养策略的研究论文

瑞阳泽2022-12-21

思考、行动、感受,用实际操作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盼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幼儿的执行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幼儿的自主性会受到限制,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总的来说还是弊大于利。今天瑞阳泽要和大家分享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入园适应能力影响研究,欢迎阅读~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入园适应能力影响研究

1、被重视,家长的鼓励将会成为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动力。

2、对幼儿期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较多,而对青少年期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小学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研究要少得多。尽管儿童入学后主要活动场所虽然已由家庭转向学校,但并不能就此否认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3、长期以来,心理学者过多地把父母教育观念因素作为一个整体因素来研究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但对母亲教养方式或对父亲教养方式的单独研究较少,尤其是对父亲教养方式的研究则更少。而实际上,父亲教育观念和母亲教育观念虽然存在着很大的相关,但它们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各有独到的作用而不能相互替代,而且由于父母性别角色的差异,父亲在儿童生活中起着母亲不可替代的作用。

4、七十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从亲子关系的角度,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模式,比较广泛地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nds)。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的两个基本维度,以此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5、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通过较为正确的教养方式给儿童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6、盼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幼儿的执行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幼儿的自主性会受到限制,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总的来说还是弊大于利。

7、拒绝否认以及父亲的过分干涉都与学习成绩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而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与学习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在一次调查中,有%的家长承认,如果孩子考试达不到要求,自己首先会采取的行动就是“痛打一顿”或“严厉批评”。%的学生则认为在考试成绩达不到父母要求时,自己会遭到父母的打骂。

8、被动性的人格特征,还会出现性别角色以及人格适应的障碍,甚至会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这一点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已得到实际和理论的验证。

9、权威控制、挑剔挖苦、溺爱和限制干涉)和教育困惑主要与不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相关,反映亲子关系的亲子气氛与子女积极的人格特征相关。而正性教养行为中仅关怀爱护与子女人格特征中的忧郁性呈负相关。

10、西方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理论观点

11、思考、行动、感受,用实际操作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12、惩罚严厉、父母的过度保护与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呈显著负相关。如果父母对儿童能够做出积极地反应,能够换位思考,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体会孩子的喜怒哀乐和各种需求,则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母亲行为与小学儿童自尊的关系研究发现,母亲的支持、鼓励和积极参与可以促进儿童自我的健康发展,母亲的不支持行为如拒绝、惩罚,易引起儿童较低的自我评价,进而导致其较低的自尊水平。

13、有目的的教育策略,家长可以通过主动询问教师和保育员、观察幼儿手工作品等了解幼儿在园情况,分析幼儿自信心发展的现状;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家长会增加与家长沟通机会,向家长传达正确的家庭教养思想。家长与幼儿园的紧密配合,利于大班幼儿建立健康的自尊与自信,增加幼儿积极发展的可能性。

14、寻求有效的教养方式,携手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幼儿共同努力。

15、大班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家庭教养策略

16、生活中的技能,更多的还是做人的道理和完整的人格品格。家长应该多读书,多参加有利于教养大班幼儿的亲子活动、讲座等,了解当今时代有利于大班幼儿成长的教养方式,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17、教养观念和行为与各种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

18、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人;父母愿意仔细倾听幼儿之间的谈话并对幼儿提出合理的要求,制定幼儿以后的发展目标;限制和宽容得当,对于原则性问题要求严格,但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小错误保持包容。

19、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

20、看待事物的态度以及价值观等。从幼儿期起步培养自信心,给幼儿从小播下自信的种子,是形成其健康人格的关键。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自信心的形成会造成不同的影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会使幼儿乐观自信,乐于与他人交往,社交能力强,更易于成功;反之,家庭教养方式若有偏差,会让幼儿内向,不善言谈,产生自卑心理,更甚者会变成自闭。因此探讨出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及有效的培养策略是重要且必要的。

21、成绩、学校适应)、社会化发展、创造性、个性等方面,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22、尤其是母亲教育方式的研究和干预工作,以便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身心发展环境。应当指出的是没有一种教养方式是对所有父母和子女都适合的。父母要常注意子女对管教方式的反应,并加以适当调整。

23、家庭观察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她认为亲子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中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父母对儿童所作要求的数量和种类,一是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反馈。

24、现有的研究只重视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单向研究,而没有探讨儿童已有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是如何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选择。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影响也是相互的,儿童接受父母的教养方式施加给他们的影响,但这种接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这其中包含着儿童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认知、理解和选择,反过来,儿童的行为或个性特征也会引起父母对自身教养方式的反思,促使他们调整教养方式,采取新的行为。

25、我国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

26、民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27、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倾向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身心的发展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学者们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本文拟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为优化儿童成长的教养环境,促使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

28、幼儿园、幼儿三方面提出如下教养意见供家长参考。

29、家园共育等不同的教养方式。通过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大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定会有所提高。

30、情感方面的交流,能从子女的角度看待子女的言行,双方处于一种情感洋溢的氛围中。父母作为家庭生活的主导,子女健康成长的监护者,应仔细观察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绪、行为的微妙变化,给孩子的行为更多理解、信任、鼓励、肯定和表扬,少一些埋怨、惩罚和责骂,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养态度和方法,给孩子以理智的爱,促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31、我国心理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发展某一方面关系的研究较多,对父母抚养方式本身的研究较少,而国外心理学家对父母教养方式本身的研究较多,并揭示出父母抚养方式的不同类型及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学者根据本国的文化特点,结合国外的研究成果,划分出了符合我国文化传统的父母教养方式类型:溺爱型、专断型、纵容型和民主型。

32、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33、对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评析

关于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入园适应能力影响研究就介绍完了,您有什么想法可以联系瑞阳泽。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